谢谢你给我一个灿烂的星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说系列:《繁花》(金宇澄)、《解密》(麦家)、《三体》(刘慈欣)。

    早就听朋友说金宇澄这部《繁花》不错,一直无暇顾及,春节前买了一本,哪知一读竟然放不下。一口气读完,只觉得挺沉重也挺复杂,书中那种市井生活的庞杂、小人物人生的斑驳、人性的迷乱和幽微,原生态展示出来,给人难以名状的况味(有人说,凡其他文体无法表达的生活和人生角落,最适合小说表达)。尤其是小说的语言,是一种久违的、又被作者提炼过的吴方言语汇,特别有味(如许多专家分析过的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不响”一词)。这下可好,竟然点燃我久已沉睡的小说阅读的欲望。

    8月初,得麦家小说《解密》签名本。小说写的是电码破译奇才容金珍破解黑密的曲折故事和跌宕人生,通过电码破译过程的奇诡莫测,解释人性深不可测的幽暗。小说最后借严实老人之口,解密容金珍的灾难结局:“容金珍通过自己的灾难——这种神奇又神奇的方式,向他的同仁显示黑密怪诞的奥秘”。读完小说,我和作家一样,回顾天才神秘奇特的人生,“心里感到无限的崇敬,无限的凄凉,无限的神秘”。

    今年我读到的最过瘾的书是《三体》。读这部小说的那段日子,废寝忘食,沉浸在小说富有想象魔力的情节和画面的撞击之中,满脑子都是《三体》中那些玄妙的科幻情节和语言,“三体游戏界面”“智子”“水滴”“面壁计划”“四维碎片”……让人呼吸着科学英雄主义的浪漫气息。我已经很久没有体验到这种阅读快感了。

    尤其佩服的是,小说第一部“红岸世界”已经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想象(比如“红岸基地”与三体游戏界面之间虚实穿插和交错),让人担心第二部还怎么写下去才不至于虎头蛇尾,哪知道第二部《黑暗森林》、第三部《死神永生》一个比一个恢弘,一个比一个震撼,一个比一个有高潮感,一个比一个有想象力!从那以后,我成了《三体》的拥趸、刘慈欣的粉丝。有《三体》的日子真好!

    木心作品系列:《哥伦比亚的倒影》(散文)、《琼美卡随想录》(散文)、《素履之往》(散文)、《即兴判断》(格言之类)、《我纷纷的情欲》(诗歌)、《西班牙的三棵树》(诗歌)、《温莎墓园》(小说)、《鱼丽之宴》(对木心的采访和评论)、《文学回忆录》(木心的个人阅读和感想)。

    以前只读过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文学回忆录》以及若干单篇文字,这次带夜读小组同学去北极阁1号气象台读木心,就比较系统地把这9本书都翻了翻,算是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木心身份多样,有画家木心、诗人木心、散文家木心和小说家木心,其中散文家木心风格独特,最为人推崇。木心的散文有几个特点。第一,题目漂亮。什么“哥伦比亚的倒影”、什么“明天不散步了”、什么“遗狂篇”,还有“恒河莲花姐妹”“爱默生家的恶客”等,让人过目难忘。第二,有审美冲击力。往往金句纷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让人应接不暇。第三,表达很中国。多用短句,语言典雅精致、流动机智,才子气,有哲思。第四,把散文诗歌、当评论来写。一句一句,一则一则,一段一段,跳跃变化,意识流动,既有古典气息,又有异域情调,更有现代视野。这几本书里我更喜欢《木心回忆录》,这本书可说是作家的私人阅读史,个性张扬,见识不凡,亲切有味,读后获益良多。

    王开岭系列:《精神明亮的人》《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古典之殇》《当年的体温》。

    我喜欢王开岭,陆陆续续读过他《精神明亮的人》等不少作品。2015年5月13日,开岭老师在学校新青年剧场给高一学生开设“阅读的力量”讲座,盛况空前,学生中刮起“王开岭阅读热潮”。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具体深入,我请他推荐了八篇他认为最值得阅读的文章,指导学生精读。还特意在讲座前安排夜读小组的同学采访他,与他座谈。此前此后,我把能找到的王开岭的集子都找来翻了翻。

    讲座前一天晚上,我请开岭老师到湖南路狮王府吃南京特色小吃,曾讨论过中学生“王开岭热”兴起的原因。这位高冷的山东汉子很真诚地把自己的文章和周国平、筱敏的文章进行了对比,认为对转型社会缺失的精神价值的发现以及对其富有诗意和质感的表达,也许就是他自己的长处。我觉得这句自评是恰如其分的,完全符合我的阅读体验和认识。

    陈平原系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年)、《千古文人侠客梦》(1992年)、《点石斋画报选》(2000年)、《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2004年)、《中国现代学术规范之建立》(2010年)、《读书的风景》(2012年)、《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2015年)。

    年底,南京市中语会召开学术年会,决定邀请陈平原先生作主题演讲,联系陈先生后,我回家把散放在书架各处的陈著找出来,想抽时间重温一下,最后发现,居然有七本之多,可见这些年自己是读着陈先生的书成长起来的。陈先生是学术大家,具有“狐狸型”(柏林语)的学术特质,擅长开创新的学术领域。他的小说叙事研究、学术史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大学研究,乃至图像研究、读书研究等,在学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本想让陈先生在会上谈谈读书,陈先生拒绝了:他一贯的作风是凡讲过的东西就不再重复。经他提议,后来演讲主题更改为“语文教学的趣味和方法”,一共讲了13个问题,大受南京教师欢迎。我因为年底琐事缠身,难得从容,几本书虽然翻出来,却无暇重温,只是让陈先生在书的扉页上签了名,雪泥鸿爪,聊志纪念。陈先生字如其人,有内涵,很耐看。

    除了上面的几个系列外,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几本书:意大利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很多人都听说过、却没有认真读过的教育宝典),徐贲《经典的阅读》,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叫魂》(如副标题所示,是对1768年发生的一次大恐慌的案例式的研究),唐吟方《雀巢吟屑》(书画印鉴赏家所写的一部世说新语体的轶事集,大有郑逸梅老先生《艺林散页》的遗风)。最后这本书是我无意之中买到的,放在办公室,每天午休时看几则。那隽永清简的文字,与逐渐浮起的睡意,融合成这半年每天生活中的独特慵懒和悠长快乐。

    今年读到的这些书,我愿意看做是生活送给我的礼物,它们让被庸常生活禁锢的星空重又闪耀在我心中。

    (作者系南京十三中教师)